读博期间我曾用一年时间开发了一个近10万行C++代码的3D图形软件产品,我内心得意表面
谦虚地向一位真正的软件高手请教。他虽然从未涉足过3D图形领域,却在几十分钟内指出该
软件多处重大设计错误。让人感觉那套软件是用纸糊的华丽衣服,扯一下掉一块,戳一下破
个洞。我目瞪口呆地意识到这套软件毫无实用价值,一年的心血白化了,并且害死了自己的
软件公司。
人的顿悟通常发生在最心痛的时刻,在沮丧和心痛之后,我作了深刻反省,“面壁”半年,
重新温习软件设计的基础知识。补修“内功”之后,又觉得腰板硬了起来。博士毕业前半
年,我曾到微软中国研究院找工作,接受微软公司一位资深软件工程师的面试。他让我写函
数strcpy的代码。
太容易了吧?
错!
这么一个小不点的函数,他从三个方面考查:
(1)编程风格;
(2)出错处理;
(3)算法复杂度分析(用于提高性能)。
在大学里从来没有人如此严格地考查过我的程序。我化了半个小时,修改了数次,他还不尽
满意,让我回家好好琢磨。我精神抖擞地进“考场”,大汗淋漓地出“考场”。这“高手”
当得也太窝囊了。我又好好地反省了一次。
我把反省后的心得体会写成文章放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软件开发人员的共鸣。我因此有幸和
国内大型IT企业如华为、上海贝尔、中兴等公司的同志们广泛交流。大家认为提高质量与生
产率是软件工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高质量程序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毕竟软件是靠编程
来实现的。
我们心目中的老手们和高手们能否编写出高质量的程序来?
不见得都能!
就我的经历与阅历来看,国内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压根就没有灌输高质量程序设计的观念,教
师们和学生们也很少自觉关心软件的质量。勤奋好学的程序员长期在低质量的程序堆中滚
爬,吃尽苦头之后才有一些心得体会,长进极慢,我就是一例。
现在国内IT企业拥有学士、硕士、博士文凭的软件开发人员比比皆是,但他们在接受大学教
育时就“先天不足”,岂能一到企业就突然实现质的飞跃。试问有多少软件开发人员对正确
性、健壮性、可靠性、性能、易用性、可读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兼容性、可移植性等质
量属性了如指掌?并且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高质量”可不是干活小心点就能实现的!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疑虑:
(1)编程老手可能会长期用隐含错误的方式编程,习惯成自然后,被人指出发现毛病时都
不愿相信那是真的!
(2)编程高手可以在某一领域写出极有水平的代码,但未必能从全局把握软件质量的方方
面面。
事实证明如此。我到上海贝尔工作后,陆续面试或测试过近百名“新”“老”程序员的编程
技能,合格率低于50%。很少有人能够写出完全符合质量要求的if语句,很多程序员对指
针、内存管理一知半解,……。
领导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做过现场试验:有一次部门新进14名硕士生,在开欢迎会之前
对他们进行“C++/C编程技能”摸底考试。我问大家试题难不难?所有的人都回答不难。结
果没有一个人及格,有半数人得零分。
竞争对手如华为、中兴、大唐等公司的朋友们也做过试验,也是类似结果。真的不是我“心
狠手辣”或者要求过高,而是很多软件开发人员对自己的要求不够高。要知道这些大公司的
员工素质在国内IT企业中是比较前列的,倘若他们的编程质量都如此差的话,我们怎么敢期
望中小公司拿出高质量的软件呢?连程序都编不好,还谈什么振兴民族软件产业,岂不胡
扯。
我打算定义编程老手和编程高手,请您别见笑。
定义1:能长期稳定地编写出高质量程序的程序员称为编程老手。
定义2:能长期稳定地编写出高难度、高质量程序的程序员称为编程高手。
根据上述定义,马上得到第一推论:我既不是高手也算不上是老手。
在写此书前,我阅读了不少程序设计方面的英文著作,越看越羞惭。因为发现自己连编程基
本技能都未能全面掌握,顶多算是二流水平,还好意思谈什么老手和高手。希望和我一样在
国内土生土长的程序员朋友们能够做到:
(1)知错就改;
(2)经常温故而知新;
(3)坚持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