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511 作者:WSN_nbzkxyj 邮件:xuyoujun831011@163.com ID:102231 登陆:4次 文章数:9篇 最后登陆IP:220.189.223.56 最后登陆:2010/6/8 9:07:18 注册:2008/2/20 14:12:48 财富:140 发帖时间:2008/2/26 14:25:46 发贴者IP:220.189.223.56 标题:WSN_nbzkxyj:需求牵引无线传感器网络创新之路 摘要:No.30511需求牵引无线传感器网络创新之路 从上海浦东机场、2006年上海六国峰会,到上海智能交通、上海及宁波市的公共安全体系等的建设,再到今年10月的上海特奥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在短短的7年间,就将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深入到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民用体系中,该所在嘉兴航运等建立的交通信息采集与传输传感网系统样机也已投入使用。 近日,《科学时报》记者从上海微系统所获悉,该所的无线传感网还被纳入上海世博会的应用计划,该所与上海市城市信息发展中心联合,由上海市科委支持立项的“智能交通传感网系统的研究”也已建立初步的应用示范。 无线传感网络是当代科学技术的热点也是难点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由随机布设的大量多种类传感器节点组成,能够迅速组成自适应的网络拓扑结构,对分布式动态信息进行协同感知与处理,形成残缺、受限的自治综合信息系统,是人类的远程神经末梢。 上海微系统所在短短几年里不仅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而且能在应用方面先行一步,其中的奥秘之所在,无疑为人们广泛关注。 “传感器网络是当代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现在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不应只停留在四大受限的前提下研究学术,传感网技术研究需要紧密结合需求。”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研究员刘海涛说。 无线传感网络要成为人类的远程神经末梢,首先,搞这项研究的科技人员本身,就要能够成为感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敏感神经末梢。 中科院微系统所正是纵览世界科技风云变幻,及时把握住了瞬息即变的历史机遇。于2004年与宁波市政府合作创办了宁波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无线通信事业部,部门主要利用中科院的技术支持,研发出了一系列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套件,有GAINS3、GAINZ、GAINSJ等开发套件。全国有80%的高校利用其套件进行研究。一致获得市场好评。 不仅要“感天下”,还要“判天下” 早在1999年,美国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下一个世纪面临的发展机遇。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则在2002年断言,IT时代正在从“Computer is the network”(计算机网络)向“Sensor is the network ”(无线传感网络)转变。 近年来,传感器网络研究几乎是呈爆炸式发展,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以及包括Intel、Microsoft、IBM、DUST、Crossbow在内的著名企业都纷纷开展无线传感网方面的研究。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懂得用烽火来传递战事等信息,“如果说保证信息的畅通是‘畅天下’、‘晓天下’,进入科技日新月异新时期的我们,还必须感天下、判天下。”上海微系统所所长、微系统中心主任封松林介绍。 “无线传感网方面的论文发表数量,近年来已经呈现几何级数的上升趋势。”封松林说,我国现代意义的无线传感网络及其应用研究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启动,首次正式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的信息与自动化领域研究报告中提出,并作为该领域的重大项目之一。 2001年,中科院领导适时抓住机遇,成立了微系统研究与发展中心(简称微系统中心),旨在整合中科院内部的相关工作,成员单位包括上海微系统所、声学所、微电子所等十余家研究所和高校,突破研究所的局限和学科间的壁障,充分发挥中科院学科齐全的优势,强强联合。由中科院自筹资金,与用户相结合,联合中电集团、航天科技集团、高校等优势单位,与其他国家创新体系单元在创新价值链上,形成互补与合作的关系,共同推进传感器网络领域的攻关。 在上海市科委领导下,上海微系统所还牵头组建了传感网上海联盟,目前已有12家用户、企业、科研单位成员,初步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组织,成为上海市反恐、环保、能源、交通等城市信息化建设领域传感网的研究、开发、生产、建设的主力军。 国内许多高校也掀起了无线传感网的研究热潮,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展了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科技企业,如华为、中兴等通讯公司,也加入了研究行列。 “无线传感网是信息技术的一次历史 ......
>>返回讨论的主题
|